第一百五十八章 辽东大略-《循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倪文焕神色变幻再三,道:“涉及魏忠贤的先别动,将冯铨的党羽尽数抓了,一个都不准露。”

    “是。”

    员外郎抬手应着,继而道:“那,孙尚书的事,是否要先知会一声,免得出岔子?”

    倪文焕道:“用不着,很快就会回京了。”

    员外郎登时知道这不是他该问的,肃色抬手道:“下官领命。”

    倪文焕看着他离开,又看了身前的‘刑部改革摘要’,这是他拟定的,要在年底之前上呈。

    不止是他,六部尚书都有‘改革摘要’。

    倪文焕认真的看着,拿着笔,开始写,不时的修修改改。

    刑部的动作很大,满京城的抓人。

    冯铨身为阁老,尤其是曾经的九千岁的铁杆亲信,朝野不知道有多少人。

    京城里,几乎是陡然间,全部在流传着冯铨贪赃枉法,构陷李邦华的消息,各种流言,真真假假,充斥每个角落。

    朝野上下,对于冯铨,李邦华一系列事情的反应,自然是激烈的,各种非议之声甚嚣尘上,弹劾的声音冠盖京城。

    在京城这里沸沸扬扬的时候,河东,福建等转运司已经被锦衣卫接管,正在强行整顿。

    盐政早就被渗透的干干净净,朝廷强行收回,不说太多人恐惧不安,就是动了这么多人的奶酪,没人会答应。

    针对李邦华,毕自严等人的弹劾,从北到南,从西到东,无处不在。

    但是在崇祯的刻意保护下,这些弹劾,根本不起一丝作用。

    到了十二月中,不止是阁臣,李邦华等相继回京,魏忠贤,周延儒等人也回到了京城。

    乾清宫,东暖阁。

    登莱巡抚袁可立,天津卫巡抚孙传庭,两人站在崇祯身前。

    孙传庭一脸的木讷,躬着身,不言不语。

    袁可立身形高大,脸角瘦长,眉目如剑,给人十分刚烈,严厉的感觉。

    小圆桌前,崇祯审视着两人的表情,笑着道:“二位卿家坐,曹化淳,上茶。”

    袁可立还是第一次见崇祯,不明白这位新君的脾性,见着孙传庭应声坐下,这才跟着坐。

    曹化淳上完茶,崇祯将茶杯抱在手里,微笑道:“传二位卿家入宫,不是为了别的,就是聊一聊辽东。主要有三件事,第一,建虏遣使议和。第二,朝廷关于‘撤辽’与‘平辽’之争。第三,就是辽东的方针大策,需要定下来,不能无休止的争论,内讧下去了。袁卿家,你久履边事,见识广著,经验丰富,你先说说看。”

    崇祯说完,就低头喝茶。

    袁可立已经猜到崇祯会询问这些,却没想到这么直接,坐在椅子上,面色俨然,心里思索一阵,道:“陛下,臣认为,建虏议和,包藏祸心。他们既想要暂且拖住我大明,蓄力增强,同时,与我大明议和,就等于我大明承认了他们立国,我大明将再无平辽的道理,是丧地国。臣,坚决反对撤辽。平乱交战,岂有不战自溃,弃地千里之举?贼我士气转换,我大明堪守,贼焰嚣张,长此以往,我大明将再无平辽之望!对于辽东的策略,臣认为,当以固守辽东为基,内整武备,外策用谋,等待时机,一战而定。”

    崇祯听着微微点头,袁可立的想法,还是比较冷静,务实的。

    “孙卿家。”崇祯看向孙传庭。

    孙传庭躬着身,道:“陛下,臣赞同袁中丞之意。我大明武备废弛,内讧不断,平辽须自强。对于建虏,臣认为,可联蒙,联朝,加以辽东,三面合围,以疲敌之术,拖延时间,既自强兼耗敌,待万事俱备,我强彼弱,平辽方可定。”

    崇祯抱着茶杯,神情不动,心里却笑了。

    这两人,说的正合他的心意,自然,也是符合国情,极其务实的策略。

    崇祯放下茶杯,看着两人,道:“朕之前,与辽东督师孙阁老聊过,他的看法,与二位卿家大差不差。既然这样,那辽东大策,就这么定下,朕会命内阁发文,今后不得再争论。”

    孙传庭与袁可立都是一怔,这样的国政大策,就这样定下了?不应该朝议讨论吗?

    崇祯没管他们想什么,道:“接下来,说说你们三处的具体政策。”

    辽东,天津,登莱,是一个三角,自努尔哈赤成势以来,朝廷便一直着力打造。

    但因为党争,这三处是起起伏伏,纷乱不堪。

    袁可立,孙传庭都躬身,作聆听圣训状。

    崇祯神色沉吟,道:“辽东的话,以固守,安民为要,防御工事要继续打造,目前来说,基本问题不大。天津卫,朕考虑,将山海关以南的永平府,河间府以东等划归天津卫,作为京畿的重要屏障。登莱……朕打算,将在朝鲜的毛文龙划归登莱巡抚节制,并且,登莱水师要扩建,在旅顺,皮岛,要建造水师基地,随时支援辽东、朝鲜……对于朝鲜的毛文龙,朕觉得,必须要给予足够的支持,但不能完全依赖他,侧面牵制建虏是定策,但一个毛文龙还不够……”
    第(2/3)页